營業中斷保險在台灣市場的迷思

 

台灣的保險市場並沒有自己設計的或符合台灣保險消費者或商業需求的營業中斷保險單或產品,一個合乎當地市場需求的營業中斷保險產品多少要與當地的會計法規和當地對會計項目認定契合,我們的保險公司沒有花費心思聘用會計師做全盤的考量,僅用現成的國外保險單拼湊成一個既不像英國的Gross Profit也不像美國的ISO Form。其實美國人近年也不再稱呼營業中斷保險為Business Interruption Coverage,而已稱為Business Income Coverage。這種改變已經快三十年了。

在台灣遇上較重大的營業中斷保險賠案,幾乎一定聘海外的會計師或理賠計算專家,而非台灣的會計師,因為台灣的保險業者完全使用海外的保險單。早些年國人購買了營業中斷保險不知道如何使用,真正發生了營業中斷損失,任由保險公司和保險理賠公證公司擺佈,主要原因是保險市場並不用心瞭解營業中斷保險的用途,消費者買這項保險時,也未花心思填具合理且詳實的資料,保險單多由國外再保險市場掌控,理賠的案子若是複雜或金額龐大,再保險公司必然插手,有時候跨國企業甚至蠻橫的派海外的會計師或理算專家直接提出數字,要求賠償,全然不顧台灣保險業者的看法或意見。從林園石油化學園區的成立營運開始,台灣的營業中斷險推出已經超過三十年以上,在這三十年當中,難道台灣的保險業者不能發展出適合台灣會計制度、市場需求的產品?或者是因為利用海外現成的保險格式較利於理算、保險邏輯或是再保險接納?

美國ISO Form中一個最富爭議的真正承受營業收入損失(Actual Loss of Business Income)的啟動點,事實上應當視當地商業模式和作為而定,例如工資、薪資是否需要賠付,與當地法規有密切關係,活生生用國外的條款來約束台灣的保險理賠,未必不行,但是總讓人看了有不忍卒睹的感覺。

我們有類似ISO的機構和預算,袞袞諸公替台灣的保險消費者設計一些符合國情的營業損失保險產品吧。


2009年10月



www.cubicri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