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拯救持續負成長的台灣產物保險市場

 

台灣的產物保險市場持續減少其簽單保險費,自2005年的NT$1,154億元到2008年的NT$1,077億元,共減少6.67%,今(2009)年到十月為止,整個市場仍然負成長6.55%,所以到年底,負成長的機率是非常高的。佔大宗的保險費,汽車保險無論是任意或強制部份亦呈負成長現象。

如果一個行業長年呈現負成長現象,除了景氣因素之外,行業本身是否需要檢討?從事這個行業的主管是否肩負責任瞭解真正的問題所在?中國石油公司在2008年的總收入約NT$9,576億元,而台灣產物保險業在2008年全部的總簽單保險費也不過NT$1,077億元,尚不及中國石油公司的百分之十二。這種比較未必公平,在2009年、2010年恐怕差距會更大,相互比較更為懸殊,因為產物保險更為衰退,需油價肯定走高或持續一定水準。

金融管理委員會為南山人壽的標售案頭疼不已,很難有心或餘力拯救一個持續三年到四年走下坡的產物保險市場。產物保險產品極為錯綜複雜,含蓋內容幾乎包括任何產業任何人員與財產,保險產品的設計為符合被保險人的行業特性,必須做適當修正,始能符合核保或者被保險人的需求,如果每做一項修訂,均需向主管機關報備,除了程序上的意義之外,很難瞭解有其他實質意義,因為沒有任何官員可以實質審核他們瞭解有限的保險產品,也很難審核他們在保險產品與被保險行業之間的風險定義與劃分。台灣的核保人員耗費在與法令周旋與營業人員虛應的時間大於核保、過濾風險或安排再保險。台灣的保險市場是否推出足夠的保險新產品因應日新月異的市場需求?

有保險主管私下抱怨,台灣的產物保險價格利於商業大客戶,卻非常不利於一般民眾與小型商家。如果照保險理論而言,火險的費率不外乎被保險人從事的營業項目、產品、消防設備的狀況、週遭的環境及建築物等級等,大型商業客戶予取予求的逐年降低其財產保險費率顯然不合上述的理論,第一營業項目不可能逐年變化,建築物也未必逐年改善結構,消防設備投資也難見每一年做一次改善,當然更難每一年搬一次家,除了保險金額有些變化和損失率沒有變差之外,看不出依照理論可以每年降低費率。

但是我們的火險簽單保險費是逐年下降自2004年的NT$221億元到2008年的NT$215億元,托天之幸,近年來的損失率頗佳,大家競相殺價,也不致於失血過多。

金融管理委員會是不是可以委託台灣的學術界研究一下為什麼八八水災一般民眾的產險理賠案件如此之少?難道只是一般民眾不願意買保險?如果可以鼓勵一般民眾買產物保險保障其財產安全,政府在發生重大天然災害時,也可以鬆一口氣,我們的保險業者也可以多一塊市場,增加一些簽單保險費。

保險是用來保障承擔不起的風險,一般民眾承擔不起八八水災那樣的衝擊,所以依照正途,應當用盡方法讓他們購買保險,以免傾家蕩產,一無所有。
 


2009年11月



www.cubicrisk.com